夫妻五行相生相克口诀
传统婚姻文化“合婚歌”
本文 倪方六
金秋十月,佳缘良期!不少适婚男女,都会选择在眼下的秋节进入婚姻的殿堂,可喜可贺!古代男女也这样,也喜欢在秋天办喜事,组成一个新的家庭。
(爱,就来吻我)
但是古今的婚姻文化是有明显变化和不同的,仅就结合方式而言,现在讲究“自由恋爱,自己作主”,而过去主张“媒妁之主,父母作主”。
在过去,找对象讲究门当户对,定婚后还要合婚。什么叫合婚?现在90后 友应该不知道了。合婚是这么回事情:经媒人说合,条件相当,双方家长基本同意之后,要请人合婚。
合婚是将男女双方十二生肖相配,再以两人出生的“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8个干支,推算一下能否成婚,故合婚又叫“掐八字”。
掌握合婚的人都是地方上有学问的人,如私垫先生,或专门从事此行的算命先生。合婚分上中下三等,各等均有说法——
上婚:青龙黑猪上等婚,男女相合亲如宾;
中婚:红蛇白猴满堂红,合婚相配乐融融;
下婚:青兔黄狗古来有,合婚相配能长久。
(结啦,萌萌哒)
合婚时最关键的要发现不因素,属相上不能犯“忌”——
白马犯青牛,
羊鼠一旦休,
蛇虎如刀绞,
鸡犬泪。
(犯了忌,要分手?)
犯了上面的“忌”,一般就是“不合”。上述只是大概,在合婚时有具体的《 十二生肖合婚歌》可以参考——
黑鼠黄牛正相合,结交匹配不分离;
青龙黑猪上等婚,男女相合好婚姻;
黄虎白鸡更相投,过门大发好来由;
红蛇自猴满堂红,合婚相配古来兴;
红马黄羊两相道,这等婚姻不累赘;
青兔黄狗古来有,合婚相配能长久。
(12生肖,你属啥?)
看了属相之后,还要根据女双方的“五行”、“命相”,推断是两人是“相克”还是“相生”。歌诀是——
甲子乙丑海中全,
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旁土。
这是根据“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以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的原理来推论的,确定了男女的命相后,才知道两人是“相生”还是“相克”。
(五行生克关系)
实际合婚时也有相应的歌诀《五行相生相克歌》供参考——
夫金妻金笑哈哈,福禄相随吉庆多,
人财兴旺当如此,出言吐语两相和。
夫金妻木守空房,两口相争各逞强;
五行相克难保守,又无儿女最。
夫金妻水合得来,人和台笑颜开;
若得成双共一处,五男二女有钱财。
夫金妻火不相当,半路相克离故乡;
二人对面无言语,常常厮骂不安康。
夫金妻土志,夫妇相和寿命长;
三男二女无阻滞,金银财宝有余粮。
夫木妻金活不成,半路相抛不可当,
常常厮骂何时了,又无儿女守空房。
夫木妻木两相当,两木看看一木强,
若是夫妻同到老,须防到老被形伤。
夫木妻水寿命长,二人相伴似鸳鸯;
福禄人财当兴旺,金银满库广田庄。
夫木妻火合同否,一世双双戏水鱼;
男女相伴长保守,孝子贤孙个个良。
夫木妻土不同心,吵闹相争怒气生;
出门口舌多官司,夫妇终日不安宁。
夫水妻金喜满怀,资财玉帛自然来;
白发偕和老,壮田牛马满金银。
夫水妻木好夫妻,欢乐荣华在一堆;
男女穿金多富贵,皆因积德有钱财。
夫水妻水共情怀,两水相交共合行;
水水相流来相伴,只因浅浅过光阴。
夫水妻火不成双,水火相逢似虎狼;
妻火夫水水杀火,若有财源被形伤。
夫水妻土不久长,夫妻有话各争强,
生男生女多般苦,理宜半路两分张。
夫火妻金婚,五夫妻两分张,
男女孤单无依靠,多少灾殃不久长。
夫火妻木好夫妻,欢乐荣华在一起,
男女穿金多富贵,五男二女好风光。
夫火妻水不相当,结发夫妻不久长;
相克男女件件少,虽然不死也离乡。
夫火妻火两相争,二火相交一火强;
人人皆说低的好,到底终须不安康。
夫火妻土有钱财,五男二女笑颜开;
二人常入红罗帐,总是前生定下来。
夫土妻金益桑蚕,二人相伴有衣粮;
富贵五男并二女,前生合得积成双。
夫土妻木不成双,二人相克不相当;
家宅不安儿女少,耗尽钱财总是殃。
夫土妻水不一双,相争不可当;
口舌常常多吵闹,命中孤苦郎。
夫土妻火益财帛,金银财宝满堂足;
贵子贤孙皆前定,五行生就命。
夫土妻土好商量,夫妻婚姻合成双;
儿女穿金身带玉,百年夫妻过寿光。
(金婚,百年好合)
查看过“五行”后,再结合是否犯“忌”,就知道两人婚姻合不合了,如果命相克,又犯了忌,传统认为就不宜结婚。呆板的父母听说后,一定会阻挠这桩婚事,古代不少有情人,就是这样被拆散的。
如何看男女五行上是否合宜,有具体的“五行命歌”——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卵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已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水。
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覆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泽土,庚戌辛亥钗环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掀起你的盖头来)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歌诀还要结合出生情况下。如果是相继两年中生的,不论男女,均为同一命相。如一个甲子年生、一个乙丑年生,属于同一命相,均为“金命”。同样是“金命”,也有不同。
看了上述的文字后,你是不是觉得很有趣?我把算命先生替人合婚的秘笈都公开了,如果你掌握了这些常识,再熟背歌诀,也可以当算命先生了,替人合婚,忽悠喜钱的!
最后要交代一下,合婚是传统中华婚姻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是否有道理就不好说了。如果以今天观看,都是。正在看本文的有情可不必拘泥于“老人言”——只要心中有爱,管他什么“白马犯青牛”!
以上就是与夫妻五行相生相克口诀相关内容,是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分享。看完夫妻相克的属相顺口溜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体诗的文化常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尚书·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他在《论诗三札》中说:
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①
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
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②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③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活跃生动而丰富多彩的。且不说在我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李贺直到现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彼彼皆是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从《诗经》而发端直到杜甫、白居易再到现代诗人的艾青、田间等偏重于现实主义的诗歌,也都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经》首篇的《关睢》起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是“起兴”,从想象联想的角度讲,则属于相似性联想。白居易是有定评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不仅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想象瑰丽,联想丰富,就是他那《江南好》的词调,也实在是一幅想象创造的胜景挚情。至于在外国诗歌中,不论是拜仑、雪莱,还是歌德、海涅,不论是普希金、莱蒙托夫,还是惠特曼、泰戈尔,其作品都同样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鲜明特点。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即通常讲的“拍节”和“顿数”,也包括音响的抑扬相间和强弱配合。节奏的强弱缓急与人的思想情绪有直接的联系,例如**《红色娘子军》中军歌的歌词“向前进、向前进”的节奏,与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的节奏就迥然不同。前者激昂短促,是战斗情绪的表现;后者平和舒缓,是愉快心情的表现。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①
关于音韵、声调方面的音乐美规律,在前一章讲述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特点时已有具体说明,这里从略。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2)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3)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酒文化顺口溜是什么?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用下平声“八庚”韵。记住了这首诗,就记住了属于八庚”的几个韵字。下面几首唐人的诗,都是“八庚”韵·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戊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古原草送别 自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样连类而及,生生不已,既背诵了古人名篇,又掌握了某一韵部的常用字,岂不两全其美?
(二)中华新韵。为适应现代人学写传统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了《中华新韵》。《中华新韵》由《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2004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当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
《中华新韵》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是:
1. 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 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3. 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4. 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5. 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近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中华新韵》具体韵部表可上网搜索。
(三)首句可用邻韵。上面说过,近体诗要押韵。但是,诗的首句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如果用韵,就不一定要用本韵,而可以用邻韵。例如:
访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一东),桃花带露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二冬)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二冬)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二冬)
秋野 杜甫
秋野日疏芜(七虞),寒江动三虚(六鱼)。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六鱼)。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六鱼)。
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六鱼)。
近体诗如果不是在首句,而是在其它地方用邻韵,就叫做“出韵”。在唐宋诗中,出韵的非常罕见,我们不能用个别的诗句作为出韵的依据。
五律第一式首句不入韵。五律首句也可以入韵,倘要入韵,只须将第一句换为第四句即可,其他不变,这就衍化为五律第二式,
A仄仄仄平平,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者表示可仄可平,以下相同。)
例诗: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将第一式一、三联与二、四联位置倒换,即成五律第三式: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例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同样的,将第三式的第一句换为第四句,使首句入韵,遂衍化为五律第四式:
B平平仄仄平,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仄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例诗;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五律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四种格式。一般以首句不入韵(一,三式)为正格,以首句入韵(二、四式)为偏格。所谓正偏格是以现存诗的多寡定的,并无实际意义。
五、五律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格律中最重要的因素。五律平仄格式是近体诗中最基本的格式,掌握了五律平仄格式,七律以及入律的五、七言绝句就容易多了。
(一)五律的类型。
五律的平仄有四个类型,依次排列,恰好是五律的两联: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五律共四联八句,将以上形式重复一次,就是一首完整的五律。
下面是五律的第一种格式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例诗,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二)五律的粘对
从上面四种类型五律平仄格式里,会发现它的“粘对”规则。“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具体说来,就是上联对句第二字与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一致,如鼹牯在一起一样。如五律第一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会雷同,称为“失粘”。“失粘’是近体诗的大忌。
“对”就是相对、相反,具体说来,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如果不对,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就会雷同,称为“失对”。“失对”也是律诗的大忌。五律第二式和第四式,因为首句入韵,第一联两句平仄并不相对,这是受了入韵的限制,不算是“失对”。
(三)、七律的平仄和粘对
七律的平仄是五律的扩展,方法是在五字句前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五字句前两字若是仄仄,就加平平,若是平平,就加仄仄。如五律第二式加上相应的两字头就成为一首七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和五律一样,七律也有四种类型。其中两种类型首句入韵,两种类型首句不入韵。七律一般以首句入韵为正格,首句不入韵为偏格。七律的“粘”“对”规则,也与五律一样。
(四)、避犯孤平
在近体诗的创作中,有一句顺口溜,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是在五言近体诗中,每句第一、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中平仄可以不论,五言的第二、第四、七言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分明,这是不全面的,引起了许多人的误解。其实,在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四个句型,即:
1、平仄脚(五言 仄仄平平仄,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脚(五言 平平平仄仄,七言 仄仄平平平仄仄);
3、平平脚(五言 仄仄仄平平,七言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三种句式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且可论为常格,不论为变格。
4、仄平脚(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果该平而仄,就是犯了“孤平”。“孤平”的意思是除了韵脚一个平声外,整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犯“孤平”也是律诗的大忌。唐人的五七言律, “失粘”“失对”的地方时有发生,而犯“孤平”的例子则绝对没有。所以写五七言律要避犯孤平。
(五)拗句和拗体
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初唐、盛唐某些诗人的律绝中出现一些拗句。例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湖水”二字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乘”“鹤”二字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不”二字拗)
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草堂”“相”三字拗)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见更见渔樵人。
(“磬”“更见渔樵”拗)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谷”拗,失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摇”“尺”字拗)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落夏”“绿雾沾人”拗)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蝉抱叶”“翠羽穿林”拗)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对”“鹤骨何缘”拗)
(六)救拗
近体诗中虽然出现了拗句,但诗人有补救的办法,这就叫“救拗”。所谓救拗,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作为补尝。补救有两种:第一种是本句自救,第二种是对句相救。
1、本句自救,就是救孤平。前面说过,在近体诗中,仄平脚的句型,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叫“犯孤平”。但是,如果在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个平声作为补偿,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叫做孤平救拗。例如: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无”救“寂”)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明”救“月”)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天”救“恐”)
2、对句相救。对句相救又分两种:(甲)大拗必救;(乙)小拗可救可不救。
(甲)大拗必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例如:
奉济驿重送严公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空”救“此”)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去,寂寞养残生。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吹”救“不”)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乙)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出句为平仄脚句型,五言的第三字拗,七言的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即以一三五不论来处理。
六、五律、七律的对仗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
七律《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
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
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凡叠字处也要对称。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 天文 2、 时令 3、 地理 4、 宫室 5、 服饰 6、 器 用 7、 植物 8、 动物 9、 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例如:
无题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颈联:贾氏对宓妃;窥对留;帘对枕;韩椽对魏王;少对才)
对仗可多到三联,即首联、颌联、颈联都用对仗。如: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也可以少到一联,即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用对仗。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另有一种情况,即在首联、颈联都用对仗,而在颔联不用。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人在五、七律的对仗上有许多苦心孤诣的追求,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所谓佳对。在这方面,以唐的杜甫、宋的陆游为最。五、七律的首联和尾联不必对仗。对仗是为了形式整齐之美,如果四联皆对,则容易显得呆板凝滞。唐宋人的五、七律,也有首联对仗的,那并不是常规。尾联对仗的则极少见。
排偶是汉语固有的规律,在近体诗定型之前,古典作家就已经自觉地将排偶运用在诗文之中了。有许多古体诗,为了造成形式的整齐美,也用对仗,如:
杜甫五古《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皆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间两联也是对仗的。对古典诗歌所知不多的人往往误以为这是一首五律。是否是五律,主要看它平仄是否谐和。此诗第一句除了“岱”字为仄声外,其余四字皆平声,即此一点就可判断它绝不是律诗。另外,此诗押仄声韵,也不符合五律规则。所以,近体诗格律的核心是平仄谐和,排偶对仗倒在其次。有些唐宋人的律诗,中间两联常常并不对仗,但只要平仄和律仍然是律诗。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那么如何去衡量律诗对仗的好坏呢?创作时不但要注意各联本身的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而且要注意两联之间句式的互不雷同,体现参差美。应尽量避免两句一意、两句一式呆板单调的句法,要词法变化、句式捭阖、上下异意、境界开阔有诗味、诗意,能否启发联想这样的基本要求。这些要素中如体现参差美、词法变化等往往容易被忽略。如:
柳宗元《豋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的颔、颈两联全是主谓宾句式,都用二、二、三词组排列。分开来看对仗很工,但将两联合起来看,则显得呆板缺乏参差的美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有意将两联用不同的句式组合。如
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五律中,颔联用流水对,颈联用工对:
与 君 离别 意, 同 是 宦游 人。
海内 存 知己, 天涯 若 比邻。
这样两联各有各的节奏,相映交辉。
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的七律中二联的句式则更参差有致:
扇 裁 月魄 羞 难掩, 车 走 雷声 语 未通。
曾是 寂寥 金烬 暗, 断无 消息 石榴 红。
第二联上下句分别用“扇裁月魄”、“车走雷声”两个句子形式作主语,用“羞难掩”、“语未通”两个主谓结构作谓语。第三联上下句则分别用两个虚词开头。两联的词组方式迥然不同,并列起来看,显得十分活跃。
我们应注意前人这种巧妙的组词变化,并用之于创作实践,从而克服雷同,使律诗旣有整齐的美,更具参差的美。
一般初学写诗的人在对仗运用中,主要弊病有:
A、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
B、过于求工求正,七拼八凑晦涩拗口。
C、四句一法、句式类同、单调平板。
D、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
E、上下句之间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律诗颔、颈二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
〔1〕蜂腰格:仅颈联用对仗。(常见于五律)全诗仅一联对仗,又称之为贫对仗。
〔2〕偷春格: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联对仗,只不过改变了一联对仗的位置。
〔3〕藏春格:指一、二联不对,三、四才对仗。这些特殊的对仗形式,在杜甫的诗中都有表现。所以我们写律对时不要刻意求工、求正,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
写诗不应片面地要求工对,因为过于纤巧,反而束缚思想。一般地说,宋诗不及唐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宋诗往往比唐诗纤巧。
七、绝句
明白了五七律平仄及对仗的规则,五、七绝的规则就容易多了。绝句又称截句,就格律言,它确是截取五、七律的两联而成的。一首五律或七律,按截取方式的不同,可以得到四种类型的五、七言绝句.下面是一首七律正格平仄形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颔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尾联)
①截取首联、颔联,即成一首七绝: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因为等于截取了七律前半首,所以第二联要对仗。这种类型的七绝和五绝最少见。
②截取颔联、颈联,即成一首七绝: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因为是截取七律中间两联,所以都得对仗。这种类型的七绝和五绝,也比较少见。
③截取七律颈联和尾联,即成一首七绝:
有约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因为等于是截取七律上半首,所以第一联要对仗.
④截取七律首联和尾联,即成一首七绝: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酒文化顺口溜如下:
1、你出酒,我出命,一起喝成神经病!
2、酒壮男人胆,不怕老婆管。
3、没酒不成礼仪,无色何来后入。
4、喝酒之前我是世界的,喝酒之后世界是我的。
5、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酒比粮食贵,不喝别浪费。
6、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兄弟不喝,我不走。
相关内容:
1、淡淡的玫瑰色液体汁在高脚玻璃杯中轻轻摇晃,一缕说不来的醇厚、圆润,清香凝聚而成的葡萄酒特色香气,简单的香气和扑鼻而来的沁人心脾的馥郁。轻啜一口,齿颊留香,连打嗝、打哈欠都有余香。
2、喝酒,是一件好事,但不喝酒,不上瘾,要有自制力。人家李白喝得能争诗一百,你呢?但有些人,恰恰相反,酒作为一种依赖,不喝,就像失去了灵魂,完全由酒来控制,更重要的是,在酒的兴奋驱动下,做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你不明白。酒是好东西,用得好。这是好事,但坏事就是坏事。
本文来自作者[碧灵]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pker.com/jke/343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碧灵”!
希望本篇文章《古代文化常识顺口溜》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夫妻五行相生相克口诀 传统婚姻文化“合婚歌” 本文 倪方六 金秋十月,佳缘良期!不少适婚男女,都会选择在眼下的秋节进入婚姻的殿堂,可喜可贺!古代男女也这样,也喜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