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佛家经典《楞严经三阿难赞佛偈卷》中的一句。
全经:
《楞严经》概述 三、阿难赞佛偈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这就是阿难赞佛偈,阿难听佛说《楞严经》,必须要转妄心为真心,其中包括很多道理,比如“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等。阿难听后,赞扬佛说,所以有此偈。
关于阿难的事迹,大家应该知道。
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两侧,一边有个年青比丘,一边有个老比丘。年青比丘就叫阿难,老比丘叫迦叶。他们都经常在佛身边,不同的是,阿难多闻,智慧很高,特别聪明,佛讲经说法,他就记在心里,因此多闻第一。迦叶修头陀行,就是苦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穿百衲衣,持戒精严。
扩展资料: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宣化上人: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
参考资料:
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唱诵: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南无护法诸天菩萨。
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历代祖师菩萨。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三遍〉
扩展资料:
佛教藉由仪轨来表现佛门中种种事物道理,通俗的说它就像是一般的典礼,如古代国家的祭天大典、皇帝登基,又如现在的阅兵、祭孔等种种仪式;民间世俗有祭祀祖先、山神、河神、土地等等;
中国古人的礼节有殡礼、婚礼、成年的冠礼等等,而这些礼节的目的都是为了要达到谐和众人心灵、提升道德、表现高度的文明精神;
佛门仪轨的精神意义,也近乎世俗的这些仪式,然不同于世俗仪式之外,尚有变化生命流转理则、修正心性使身口意三业清净,透过修行转变业力,或感通诸佛菩萨天王龙神,以远离鬼魅、罪恶痛苦,得到生命中的轻安自在。
现将仪轨种类归纳如下:
1. 佛菩萨圣诞、成道、涅盘会
2. 祖师忌日
3. 祝福国王君主仪(今已废用)
4. 求全民安泰仪
(1) 仁王护国会:仁王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
(2) 祈雨祈时会:请观音经
(3) 禾曲生长青苗会
5. 救六道众生苦难
(1) 天:斋天大会
(2) 人:无遮大会
(3) 鬼:焰口、蒙山
(4) 畜生:放生会
(5) 地狱:地藏法会
(6) 六道普渡:水陆大斋会
6. 修行
(1) 戒: 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会、三坛大戒
(2) 定: 金刚禅定会、禅七、佛七等
(3) 慧: 请经法会、佛学讲座等
(4) 忏悔: 水忏、梁皇宝忏、大悲忏等
7. 祈福
(1) 祈福: 千僧斋、盂兰盆法会、光明灯会、报恩会
(2) 荐亡: 追悼法会、超荐法会
8. 其它:传法法会、晋山大典、朝山
百度百科-佛门仪轨
本文来自作者[夏云]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pker.com/jke/362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夏云”!
希望本篇文章《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全诗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佛家经典《楞严经三阿难赞佛偈卷》中的一句。全经:《楞严经》概述 三、阿难赞佛偈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