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5酒徒遇啬鬼的原文、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酒徒遇啬鬼
曩有嗜酒者,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嗜酒者曰:“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嗜酒者曰:“谅第二三十里耳。”故人曰:“敝寓甚陋,不堪屈尊。”嗜酒者曰:“但启户就好。”故人曰:“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故人曰:“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嗜酒者目瞪口呆。
译文:曾经有个人爱好喝酒,忽然遇到友人,他的友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贵府叙旧,又口渴又心烦,茶也可以酒也可以,只求解渴。”友人说:“我的家离这很远,不敢劳烦您的施舍。”爱酒的人说:“看看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友人说:“敝寓十分简陋,不能让您来。”嗜酒的人说:“只要能开门就好。”友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友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2. 嗜酒者喜欢自称为“高阳酒徒”,“高阳”指的是这里有一个故事,很长,慢慢看。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于是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先攻占陈地,并派遣郦食其为内应。郦食其来到县城,见陈留县令说陈秦之将,汉王将兴之理,希望他能投降刘邦。但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冒然从事,予以谢绝。就在当日夜半杀死县令,并将县令人头窬城而下,报之于沛公。刘邦见大事已成,引兵攻打县城,叫人用竹竿挑着县令人头,大声疾呼:“你们赶快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如若不然的话,后下城的也要斩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此皆高阳酒徒之功也。
高阳酒徒郦食其的作用,功著于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当刘邦徘徊不前,举棋不定之时,是郦食其为他指出攻陈留之方向,成为刘邦反秦首功;
第二,攻陈得积粟,足够起义军三个月的粮草,使其后勤无忧,得以有力量进军;
第三,攻陈扩大了起义军队伍,尤起兵数百人至破陈留扩兵到万人;
第四,刘邦过去一向瞧不起知识分子,但自从接见这个高阳酒徒后,才深知欲成其大事,没有知识分子为他出谋划策是难以成功的。
从此以后,刘邦不仅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并且重用其弟郦商为将,率兵数千人,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郦食其为刘邦所器重,酒徒竟然成为刘邦创业初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后来他为刘邦游说四方,瓦解诸侯也树立不少功勋。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他建议刘邦曰:“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斐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劾实形之势,则天下之所归矣。”并愿意去说服当时尚有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这一建议,却成为刘邦取天下的战略思想了。刘邦派他去游说田广,晓之天下利害,“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备战,与郦生日纵酒。”这是由于韩信乘机功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其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郦生对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而公不为若更言。”慨然就义。
郦食其死后,当刘邦称帝评奖列侯功臣时,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郦食其的名字,在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然而“高阳酒徒”竟成了它的代名词了。嗜酒者,往往自喻,深以为荣幸,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3. 文言文愚勇的翻译割肉自食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东郭①,一人居西郭, 卒然②相遇于途,曰:“姑③相饮乎!”觞数行④,曰:“姑求肉⑤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⑥?”于是具⑦染⑧而已,引抽刀而相啖⑨,至死而止。勇若⑩此,不若无勇。
〖注释〗
①郭:城墙。这里指城。②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③故:姑且。④觞数行:喝了几杯酒。觞,shāng,酒杯;行,xíng,遍数。⑤求肉:找一点肉吃。⑥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⑦具:准备。⑧染:豆豉酱。⑨啖:啖dàn,吃。⑩若:像。
〖译文〗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住在城西的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行”。于是两人踏进酒铺喝起酒来。酒过数巡后,住在城东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我都是好汉。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好!好!”另一个说。于是叫伙计拿出豆豉酱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还不如没有勇敢来的好。
4. 文言文 为者常成 翻译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1)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2),常行而不休者(3)。故难及也(4)?”
名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注释:
(1)梁丘据:齐景公的大臣。(2)置:放弃。(3)休:停止。(4)故:同胡,怎么。
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5. 要文言文的耍猴者说原文午,寻职不遇。归,路有五、六外来壮汉或牵猴,或猴坐肩,或抱猴,一人引三,四猴拦路人强乞。微怒,急避之。不及,被一壮汉牵二猴拦住。于愠:尔四肢健全,体格健硕,亦有头脑,合不思工作,引牲畜拦路强乞。 其毫无愧色,曰:于本种地,地征。于本有房,房拆。要补偿,没有。让我们进城,我等有学历乎。城中人尝求职艰辛,我等有机遇乎。我今耍猴实于就是猴矣。 于无语,我等何尝不是猴。上窜下跳辛苦打拼,也不过朝三暮四尔。耍猴者牵一猴能耍终身,我等有何工作能作一生。耍猴者能裁猴,而我等只能被裁。故我等也只是猴,只被耍猴人耍而已。 悲,人由猿进化,不意,今我等退化为猴矣。
记得采纳啊
6. 文言文 为者常成谓:对……说。 成:成功。 至:到达。 异:不同。 休:停止。
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者: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
原文: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名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初谭集》
翻译: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
寓意: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远成功不了;走路未必 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远到不了。因此,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要付出行动而不是空谈。做与不做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事在人为,坚持不懈.
7. 文言文翻译 记道人问真道士徐问真,自己介绍说是潍州人,嗜酒如命,狂妄放肆,能够生吃葱、鲜鱼,能够把手指当作针、把土当作药来治病,并且非常有效。
欧阳文忠公来青州任职,徐问真跟从他一起来游玩,来的久了就请求离去。听到文忠公被提拔重用后,又来到汝南,文忠公经常好酒好菜的招待他。
让伯父、父亲和兄弟们好生款待他。文忠公常年脚有痛疾,症状很奇怪少见,医生没有能解释清楚的。
徐问真教文忠公从脚到头汲取引导气血,文忠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病不久就好了。突然有一天,徐问真极力请求离去,文忠公挽留他,不行,他说:“我有罪过,我和您一起出游,我不能再留下了。”
文忠公派人送他,让(这个“果”有特殊意思,我查不到,你看能否查到)戴铁帽子身高八尺多的大男人,站在路边等候他。徐问真出城后,雇了一个村童让他拿药篓。
行走了数里后,村童告诉他请求离去。徐问真从发髻中取出一个像枣子一样大的小瓢,在掌中反覆了多次,获得了两满瓢酒,给村童喝,(童子说)是好酒。
自从这之后就没有人知道徐问真的生死了,村童也发疯了,也不知道他的最后所去的地方。苏轼进过汝阴,文忠公详细的对他说了文真给自己治病的事。
在这之后苏轼被贬黄州,黄冈县县令周孝孙突然得了重病,苏轼试着把徐问真的口诀告诉他,七日之后就痊愈了。元 六年十一月二日,文忠公与二叔,三叔夜间坐谈这件事,这件事有很奇怪的地方,不想全写出来,然而徐问真确实是奇异的人。
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哪个难?
《黔》文即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三篇寓言的寓意应当与作者的人生感悟密切相联。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选入教材的《黔》文删去了原文中的结尾部分。而这个结尾部分无疑对我们理解全文的寓意必不可少。其结尾是这样的:“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意思是说:唉!黔驴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如果当初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事,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今天偏偏是这样,真可悲啊!
最后,从文章的标题来看——“黔之驴”,显然强调的是“驴”。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全文明写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暗写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至此,我们不难知道,《黔之驴》就是以黔驴技穷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类人应该指的是朝庭中那些无德无能而身居高位、仗势欺人而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指出他们的下场必然是可悲的.
其实,《黔》是一面多棱镜,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其寓意 :
首先,从“虎”的角度分析:1、“虎”作为百兽之王,面对着一只无犬齿利爪的“驴”,竟“以为神”,“立蔽林间”,当“驴一鸣”,虎便“大骇,远遁”,“终不敢搏”。可见,虎虽凶猛,但愚昧中干。由此,我们可揭示出“任何貌似强大的凶恶之徒,其本质都是虚弱的”寓意,这同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一脉相承的。2、“虎”面对着“庞然大物”——舶来之驴,因“莫相知”而先“窥之”,而后“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进行反复试探,直到驴不胜怒,“蹄之”,暴露了看家本领,“虎”才断然攻击对方,“断其喉,尽其肉”。由此,可揭示出面对突如其来的“强敌”,不能贸然妄动,而要深入调查,摸清底细,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的寓意。
其次,从“驴”的角度分析:1、“驴”虽是“庞然大物”,但徒有其表,并“无异能”:一鸣、一蹄,“技止此耳”。终因没甚真本事而被虎跳踉大口阚,断喉尽肉。由此,可以揭示出“落后就要挨打”、“优胜劣汰”等寓意。2、“驴”的最大优势在于形体“庞然”,曾使虎“以为神”;而其致命的弱点,是“无异能”。但“驴”却无自知之明,竟被虎的试探挑衅所激怒,使出了“杀手锏”——“蹄”,而终究被虎识破了庐山真面目,招致杀身之祸。倘若“驴”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向不出其技”,一直不暴露自己的“绝招”,也许虎茫然不知所措,“卒不敢取”。至少也能延续一段时日,甚者或许还能赢得逃生之机。由此,可以揭示出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自制忍耐,以智求得生机的寓意。
再次,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黔之“好事者”,将一只能驮善拉的驴“以船载入”,入黔后“至则无可用”而被“放至山下”,结果使驴惨遭虎害。由此,可以揭示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具体实情,盲目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的寓意。
?春季养生要少睡多动
关于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难度的对比,参考普遍规律来看,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一、题型不同
公务员考试主要是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会舍弃《申论》考《专业知识》,诸如警察的《公安基础》等。事业单位考试主要是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或《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因为事业单位目前招考最多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技术性的,《申论》涉及到的不多。
但从整体来看,两种考试的考察范围大同小异,特别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之间的知识考察范围有所交叉。《行测》不外乎就是“数量关系、图形(演绎)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判断”等;《公共基础知识》也有“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常识判断”,唯一一点不同点的是,《公共基础知识》有时候会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写作”等,《专业知识》的考试更侧重于与本岗位有关的基础知识,不会太难,但是很全面,一般情况下试卷的最后一道题为论述题。
当然也有不同之处,公务员考试的题型基本是确定的,但事业单位考试会不定时进行调整,比如部分地区会考文章阅读和事件排序。所以大家先了解当地的历年真题,有针对性的复习。
二.难易程度
整体上讲,公务员考试比事业单位考试的题量更大、难度更高。两种考试都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且题型基本相同,只不过公务员考试的难度稍大些,并且各部分的题目数量略有所不同,但大致相同,幅度不会太大,所以只要无论考什么,都要进行专项练习,然后临近考试的时候再综合做题,并且题目不要贪多,而要保质保量。公共基础知识要至少提前三个月开始复习,因为有大量知识点需要去记忆,所以提醒考生最好不要临时抱佛脚,并且注意近期国家大事和当地的时间,政策的颁布等等。
三.考试时间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般各地区都是120分钟,120道题目左右,而国家公务员考试就是120分钟135道题(省级以上)、130道题(地市以下)。事业单位基本上是与各地的省考差不多,只不过是在120分钟内会涉及到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测职业能力,所以时间也是比较紧张的,强度也不小,所以大家做题时要分清主次和取舍,一般自己没把握的题目可以适当放弃,因为即使你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可能答案中没有你算出来的结果,所以莫不如把时间给有把握的题目。
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也适合于人的活动。是万物勃发的季节,适宜的起居作息、饮食调养对一年的精气神的充足、身体的健康、痛的减轻都,换言之,是的关键季节,那么,要注意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有针对四季养生的专有篇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春季的养生是这样描述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根据《黄帝内经》思想,我们把春季的养生归结为以下五要素:
春季养生要
一、睡眠要减少
《内经》要我们在春季应“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过了冬季,白天时间延长,夜晚缩短,按照《内经》的理论,我们也应该顺应这种昼夜的变动规律,适度减眠,增加活动时间。
因为,人体阳气的生发和闭藏的状态,是与睡眠密切相关的,当我们清醒时,阳气行于表、行于外;当我们入睡时,阳气行于内、行于脏。因此,要想使人体的阳气像自然界的阳气一样能够生发,就要减少睡眠时间,睡眠过多,极易使人体的阳气郁滞体内,不利于“”。但古代医家也强调,虽然春季要“晚睡早起”,早起也不要早于鸡鸣的时段,即不要在5点前起床;晚睡不要晚于半夜子时,即不要在晚上11点后再睡,否则,也会对人体健康不利。
二、要增加
虽然《黄帝内经》对并不像西方文化那样重视,但对于春季,提出了“广步于庭”,即要在庭院内大步流星地散步。因为一则长养人体的阳气,因为阳气主动,运动可以产生阳热之气,适度的运动对人体的阳气有长养的作用,运动本身也符合“春者,蠢也,动也”的本意;二则通过观赏自然环境中的新绿,达到疏达肝气的目的,这是春季养生气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内经》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声色气味均可以入通于人体的五脏,与不同的脏腑存在着不同的入通关系,青绿色是可以入养肝脏的。多看绿色,多运动,可以舒肝养肝。
当然,这句经文的出现有其相应的历史背景。古代大户人家,往往有很大的庭院或花园。在交通不便利,人们普遍穿着宽衣长袍的情况下,郊外踏青与晨起跑步的可能难以实行,所以在庭院里散步,是一种最为可行的运动方式。清代画家高桐轩写的《养生十乐》中有“漫步之乐”,说“起身静步于中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胸怀为之一畅。”就是说的春季养生方法。其精神实质,都是强调在春天内应有适度的户外运动。我们现代人,自然不必拘泥于庭院散步的方式,晨起跑步、郊外踏青、周末放风筝、爬山等,均是极好的运动方式,这对阳气的生发、肝气的疏达,皆有良好的促益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春季的一种多发——抑郁症的发生。
三、穿衣要宽缓
“披发缓形”之意是要披散头发、宽缓衣着,这也是促进人体阳气生发的一种方法。为何要专门对头发和衣着提出要求呢?因为,按照《内经》理论,人体的阳气总是不停地向上、向外发散,同时又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中六条阳经均聚集在头面部,因此,头发和衣着的状态便对阳气的生发有一定的影响。要生发人体的阳气,就必须使头部以及外周皮肤处于舒缓、放松的状态。
在周朝时,男女初成年时,要举行一个仪式,称为“成丁礼”,举行了这个仪式之后,男女两性便具有了应当享有的成年人的权力, 并要履行应尽的义务,这包括订婚、结婚、参加祭祀活动、服兵役、具有人治的权利等。这个仪式的主要象征性内容是改变发型,男、女儿时的发式均是自然下垂的,称为“垂髫”,但成年后,就要束发,男子二十时要束发加冠,即将头发绾住后再用“冠”束住。“冠”不同于后世的帽子,是一种头饰,故男性二十被称为弱冠之年。女子年十五束发加笄,表示成年,而一旦结婚,女的还要把头发盘成髻。因此,成年男女平时的头发均是紧箍的状态。《内经》认为,这一发式在春季,尤其是春季的晨起应稍加改变,使之处于披散的状态,这样才有助于阳气的升发。“披头散发”总被我们描述为一种不雅的形象,其实这种形象恰恰符合春季养生的要求。
古人的衣着也有其特殊性,据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介绍,我们现在裤子的完备形状和功能,是在东汉时期才形成的。在西汉以及之前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或穿类似于我们现代小孩子穿的开裆裤一样的衣服,或穿一种称为“裾”的服饰。“裾”多为斜襟的长裙,为遮羞并防止不慎走光,斜襟要在下半身和腰间缠柔多层,使身体处于一种紧束的状态,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古墓中1号墓的墓主人,是西汉初利苍轪侯夫人辛追,虽身份高贵,且年龄在40岁左右,但同样未著裤子。这样的装束同样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因此,便有了我们《内经》在春季养生要“披发缓形”之说。
虽然与古代相比,我们现代人的发式与衣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披发缓形”的要求并不过时。现代人头发紧束的并不在少数,女孩子的马尾辫,成年女性的盘头,均是使头发紧束。同样衣着过分紧身的也并不少见,很多女性喜欢通过穿紧身衣、紧身裤来凸现优美的身姿或限制脂肪的增加,但在春季这种衣着就要改变一下,要以宽松、透气为主,这样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
四、情志要开心
作为春季的精神调摄,《内经》的要求是“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即对待小动物类,要少杀生,多放生;对待周围的亲人、朋友,要多给予,多关爱,少索取;对待下属,要多赏赐,多奖励,少惩罚。通过这些行为,意在建立良好的,使个人,即“以使志生”。
我们总在说“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亦是此意。事实也证明,与周围人关系和睦者,往往、;与周围人的关系紧张者,心理精神则会抑郁。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养生要求,如睡眠的要求、运动的要求等,《内经》在精神情志方面似乎笔墨尤重,说明春天的精神调摄是所有的养生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由于春季肝气主令,通过良好的精神调摄,可以促进肝气的升发舒达,肝气舒畅则对周身气机的调畅有重要的促益作用,从而维持全身气血的正常运行。
各种不良的情绪在春季均易伤及肝脏,而春季我们尤其要注意不要“动怒”,因为情绪与五脏之间也有对应入通关系,“怒”为肝主的情绪,暴怒最易伤肝,迫使气血上逆,再与阳气升发的季节相合,极易出现肝阳勃发,而见到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甚至晕厥等,即相当于高血压病,或脑中风病。从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来看,春季确实是脑中风的高发季节。而情绪“郁结”亦为春季的大忌,因为情绪郁结会导致肝气郁而不发,加重全身的郁滞症状,不但使阳气难以生发,而且极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病。
五、食物要色青绿、味辛甘
这里说的绿色食物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健康或卫生的天然食品,而是指青绿色的,因为青色、绿色是入通于肝的,为养肝气,除眼睛多看绿色的景色外,饮食上也可以多食用一些绿色的和水果,以助益肝气的升发。同时,春天阳气上升,有很多人会出现一些火热上扰的征象,绿色的水果、蔬菜还可以清解虚火。
在五味上,《内经》对于一般人的饮食与肝气异常患者饮食的规定有所不同。一般的健康人,应以辛味为主,食酸要少些。因为辛味主发散,酸味主收敛,因此,辛味符合春季之气的生发特性,而酸味不利于肝的疏泄。据《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载,小黄米、桃子、鸡肉、大葱等,分别为谷肉果菜中的辛味食品, 除此之外,生姜、薄荷、大蒜、竹笋、豆芽、韭菜、菠菜、荠菜等亦为辛散之物,为春季的宜食之品。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除了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之外,还要多吃些甘甜的饮食, 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甘味气性柔和,可使肝气柔和地生发;同时,甘味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气,影响脾胃的功能。因此,为了预防肝木克土,出现脾胃之气的衰弱,要多食用甘甜的食物,如五谷中的糯米、黑米、黍米、燕麦、大枣,蔬菜中的冬葵、南瓜、胡萝卜、菜花、莴笋、白菜等皆为甘味。因此,甘味食品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适宜的春季食品。
当然,对于某些容易在春季发病的人,如高血压、皮肤过敏等,往往是由于阳气升发太过所致,则要注意饮食方面适度增加酸凉味食物,如乌梅、酸苹果、葡萄、脐橙等,这样可以避免这些的发生。
本文来自作者[若曼]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pker.com/jke/386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若曼”!
希望本篇文章《文言文嗜酒者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 65酒徒遇啬鬼的原文、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酒徒遇啬鬼 曩有嗜酒者,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嗜酒者曰:“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