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璀璨的医药文明耀古铄今。我们既有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又有开启中医辨证论治,确立张仲景“医圣”地位的《伤寒杂病论》,还有被誉为中医宝典,确立李时珍“药圣”地位的《本草纲目》等。
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在历史上还曾有过一部,堪与上述医学巨著比肩的著作,那就是华佗的《青囊书》。它不但详述了最早的麻醉方法,还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外科手术。《青囊书》是名医华佗毕生的心血结晶,记录了他一生的行医经验,被誉为中华医药瑰宝。但是,就是这样的一本医学奇书,却在华佗去世不久后失传了。
那么,《青囊书》为什么会失传呢?其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呢?华佗生不逢时,出生在军阀混战、灾害频发的东汉末年。在这种混乱年代,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自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正所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华佗自幼目睹了老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多次拒绝出仕为官,立志成为一个医者,解除战争、瘟疫、疾病等带给老百姓的痛苦。
为此,少年时代的华佗开始外出游学,遍访医学名师,苦心钻研医术,足迹遍及中原大部分地区,终于学有所成。几年以后,华佗就从一个“江湖游医”蜕变成了一位医学巨匠,熟练地掌握了外科、内科、妇科、针灸等领域的诊治技巧,创造了诸多在当时堪称医学奇迹的纪录。
但要说华佗的最大成就,还得是他的麻沸散和外科手术了。他大量地精研了历代医学典籍,又对暗杀、战争中频繁使用的 “迷药”配方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麻沸散。并在临床使用中逐步改良,取得了理想的麻醉效果。有了麻沸散后,华佗不但让外科手术成为了一种可能,还极大地拓展了外科手术的范围,提高了外科手术的疗效。
据《后汉书》记载,华佗每每碰到来源于体内脏器的疾病,在口服药物和针灸治疗都无效的情况下,都会让患者用温酒吞服麻沸散。待患者失去知觉后,才开始施以外科手术。他用锋利的小刀切开患部,切除患者病灶,再行缝合,并敷上秘制的药膏。一般情况下,患者短则数天之内,长则月余就会完好如初,恢复健康。华佗将麻沸散成功运用于外科手术,足足比欧洲早了近1500年。
《三国演义》里面还有广为人知的“关公刮骨疗毒”的记载。不过在正史中,为关羽治疗的人并非华佗。但人们最终将这份荣誉给了华佗,可见华佗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正是因为华佗名满天下,一代枭雄曹操也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妙手回春,治好自己的偏头痛。最开始,华佗利用了针灸法,极大地缓解了曹操的头痛症状。
但要彻底根治这个顽固的病根,华佗认为必须实施开颅手术,取出曹操颅内的风涎。但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怀疑华佗动机不存,企图杀害自己,始终没有答应华佗的治疗方案。后来,曹操的头痛病发作周期越来越短,他就干脆将华佗留在身边,把他当成了私人医生。但华佗志不在做官,他始终心系天下苍生。于是找了一个借口溜了出来,回到老家看望妻儿。恼羞成怒的曹操下令将他逮捕,并关入了大牢。
遭遇牢狱之灾的华佗自知恐难再走出去,于是利用这段难得的平静时光,专心致志地将自己一生的行医经历和养生之学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前文所述的《青囊书》。书写成后,华佗一直留意着如何将它带出牢狱,交给一个致力于医学的有缘人,造福人类。但华佗一直没能找到这样一个让他信任的人。好在有一个吴姓狱卒非常敬仰华佗的为人,处处照顾他,每天都尽量让他吃饱。
于是,华佗在没有更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只好把《青囊书》交给这位吴姓狱卒保管。后来,华佗被折磨致死,吴姓狱卒含泪将华佗装殓埋葬后,辞去了狱卒的差事,携带着《青囊书》回到家中。但这个吴姓狱卒生性胆小,揣着《青囊书》几夜都无法合眼。
他害怕曹操找上门来,自己重蹈华佗的覆辙,以至于整日提心吊胆,疑神疑鬼。这个情况被他的老婆知道后,趁着吴狱卒外出的机会,找出了他藏匿的《青囊书》,在院子里一把火将它点燃了。没想到,吴狱卒折返了回来,恰好看到了这一幕,连忙过来抢夺,但为时已晚,《青囊书》已在熊熊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吴狱卒只抢下了最后残破不全的几页。
据说,这几页仅存的《青囊书》,是关于“劁猪、阉牛、骟牲口”的方法记载。这些方法流传至今,现在从事这项职业的人,依然供奉着华佗的画像,将他当成了祖师爷。(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等)
中国十大奇书分别是《鬼谷子》、《素书》、《长短要术》、《八面锋》、《智囊》、《冰鉴》、《厚黑学》、《观人学》《博弈论》、《人性的弱点》
1、《鬼谷子》
《鬼谷子》是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与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2、《素书》
《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书中语言高度精炼,字字珠玑,句句名言。书中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对谋略点恰到好处。
3、《长短要术》
《长短经》又名《长短要术》,在古代也被称作《儒门经济长短经》,是我国唐代的一部智谋奇书,因为主要讲帝王权谋、有资于治国之道。因为书中常常从反面来谈权谋之事,所以也有些人称之为《反经》。
《长短经》的作者是赵蕤。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唐代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入。传说其冼祖是西汉宣帝时蜀地著名的《易》学大师赵宾。赵蕤的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①,大致生活于唐朝中期,主要活动于唐玄宗时代。
赵蕤博学多才,精通经世致用之术,但未入仕途,而是与妻子一起隐居在郪县长平山安昌岩,著书立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很敬佩赵蕤,曾登门拜他为师,跟从学习了一年多时间。
4、《八面锋》
这是一部为宋以来历代帝王将相奉为“治国方略无所不备,国家政事触之即解”的治世宝典,故宋孝宗赐名为“八面锋”。乾隆皇帝告诫皇子皇孙“必须熟读此书”。
自宋以来,科考举子人手一册,各级官吏案头必备。此书“家传人诵,与六经并轶”,被誉为“万世良策”、“天下之奇宝”。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治国大政方针和权术思想的经典性专著。
5、《智囊集》
《智囊全集》作者是冯梦龙。该书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
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6、《冰鉴》
《冰鉴》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7、《厚黑学》
《厚黑学》为民国年间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学一书中,阐述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以刘邦、项羽、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人物实例为主线,探讨论证厚薄与黑白如何影响成败得失。
百度百科-中国历代奇书
本文来自作者[幼阳]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pker.com/jke/396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幼阳”!
希望本篇文章《为何世人都说华佗《青囊书》失传了呢?》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璀璨的医药文明耀古铄今。我们既有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又有开启中医辨证论治,确立张仲景“医圣”地位的《伤寒杂病论》,还有被誉为中医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