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
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地震的求生与急救:
地震酿成的灾害包括楼宇倒塌、火灾及地震过后的瘟疫,可致大批人员伤亡。
当大地震蓦然而至,若开始时震级不高,人们应当迅速离开建筑群,分散到空旷的场地上去。来不及离开建筑物的往往会被坍塌的房屋埋没或砸伤。
从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资料看,有些人之所以能在被埋没的瓦砾中生存下来是因为:1.没有受到致命的内脏伤;2.试着寻找出路,先找到通气口,然后找到出口,并迅速脱离侄塌的房屋废墟;3.在没有听到挖掘声及寻呼声时,不大呼大叫或无谓地翻滚折腾,惊慌失措、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耗氧量,还会吸入大量烟尘而致窒息。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赞同8| 评论 2011-9-14 18:31 hky4251 | 一级
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首恶。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地震因震级小,人感觉不到。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造成破坏的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破坏的仅十几次,且大多发生在人烟稀少地区。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在学校怎样避震 --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本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赞同6| 评论 2012-5-7 19:48 热心网友
与胡歌厉害了回家很久很久 赞同2| 评论(1) 2012-5-8 19:41 cqyting | 一级
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地震的求生与急救:
地震酿成的灾害包括楼宇倒塌、火灾及地震过后的瘟疫,可致大批人员伤亡。
当大地震蓦然而至,若开始时震级不高,人们应当迅速离开建筑群,分散到空旷的场地上去。来不及离开建筑物的往往会被坍塌的房屋埋没或砸伤。
从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资料看,有些人之所以能在被埋没的瓦砾中生存下来是因为:1.没有受到致命的内脏伤;2.试着寻找出路,先找到通气口,然后找到出口,并迅速脱离侄塌的房屋废墟;3.在没有听到挖掘声及寻呼声时,不大呼大叫或无谓地翻滚折腾,惊慌失措、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耗氧量,还会吸入大量烟尘而致窒息。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防灾减灾日手抄报(防震减灾日手抄报模板)
防震减灾手抄报:
防震减灾手抄报1
防震减灾手抄报2
防震减灾手抄报3
防震减灾手抄报4
;地震防震减灾手抄报
防震减灾日主题手抄报,防灾减灾日手抄报模板,详细绘画步骤如下:
绘制报头使用黑色画笔写出“防震减灾”四个字,要在文字之间留出空隙。#手抄报##教育# #防震减灾日# #绘画# #手抄报模板#
在文字的外边画出四个不同角度的方框,分别用蓝色、绿色、**、粉红色涂上颜色。
绘制手抄报主体我们先来画一个断裂的边框。
使用玫红色的画笔在手抄报左边画出长方形的边框,右边的线条画成参差不齐的锯齿形。
在边框的内部画出第二层边框,在两层边框中间涂上浅粉红色。
使用玫红色画笔在两层边框中间画出虚线条。
用相同的方式画出右边的边框,注意右侧边框是斜的。
在左侧边框的左上方画出防灾减灾日的标志。
在右侧边框的右上角画出有闪电和云朵的图案
在边框内画出横线条
使用褐色的画笔在边框周围画出断裂的形状
最后使用绿色的画笔在边框后面涂上颜色。
防灾减灾日主题的手抄报完成了。
欢迎大家评论、点赞、收藏,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防震减灾的手抄报设计简单又漂亮
地震防震减灾手抄报:
防震口号
防震救灾不是口号,付诸行动最为重要。
早防灾,减大灾,早治灾,少受灾。
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防震救灾,整治环境,预防疾病。
注意饮水卫生,做好疫情防治。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落实应急预案,维护公众安全。
灾害伤人又损财,防灾到位少麻烦。
科学防震减少损失,轻视防震罪责难逃。
参与防震减灾,构建和谐社会。
全民动员防灾,人人参与减灾。
***员要始终站在抗震救灾捐赠的前列!
人人提高防震意识,处处化解震害危机。
灾难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持续发展须防震,以人为本要减灾。
防震减灾须从青少年抓起。
地震无情人有情,奉献爱心见真情!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一定要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但粉尘污染的防护需干燥的织物来捂住口鼻)。
不同场所躲避要点:
学校。在学校中,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不要到阳台上。震后有秩序地撤离。
行人。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地震自我保护方式
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地震时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地震时,关火、灭火是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关火的机会有三次,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第二次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第三次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
关于防震减灾的手抄报设计01 关于防震减灾的手抄报设计02 关于防震减灾的手抄报设计03
防震减灾宣传知识
地震是一种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地震五百万次,其中有感地震五万多次,七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平均仅有十几次。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这要从地球的构造谈起。
地球是一个运动着的椭圆球体。它好像一个煮熟的大鸡蛋,大体上可分为蛋壳、蛋白、蛋黄相当的.一部分。地球表面相当于蛋壳的一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相当于蛋白的部分叫地幔;地幔下面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地核。地壳由岩石层组成,上面一层是坚硬的花岗岩层,下面一层是更坚硬的玄武岩层。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是三、四十公里。地幔是一种处高温高压下的熔融状的物质,厚约二千九百多公里。地球最内部是一个半径约为三千四百多公里的地核,温度据推测最高达摄氏三、五千度,地核内部压力也大得惊人,可能达到几十万至二、三百万个大气压。地球在不断运动的同时,其内部物质也处于缓慢运动之中。
组成地壳的岩石原来是呈水平状态的。地球自身旋转和内部物质不停的运动,以及天体的影响,在地壳各部分地层中产生巨大的地应力,使一些岩层发生折皱变形。这种变化长期缓慢,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当这种地应力不断积累加强,在某处超过地层的强度时,就会使那里的地层突然发生破裂、地动,把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传播到地面时,地面就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这种地震叫?构造地震?,它发生最多,且危害最大。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地震?,溶洞或采空区的塌陷引起的小范围?陷落地震?等。
衡山县处于炎庐断裂带的南延线上,即浏阳?衡阳?永州活动断裂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据史料记载,公元1630年、1631年共发生3次地震,近代于1985年2月13日、2003年1月17日、2008年1月20日发生3次地震,但震级较小,均未超过3.0。
本文来自作者[贺统轩]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pker.com/jke/18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贺统轩”!
希望本篇文章《防震减灾手抄报4k纸》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友 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