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每年都不同。头伏一般集中在七月中下旬,中伏集中在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之内,末伏集中在八月中旬前后。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原因不仅取决于热量的收入,还取决于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支出。当两者达到平衡后,气温才能回升或下降。虽然夏至后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开始减少,但仍大于支出,在收支达到平衡(三伏)之前,气温仍然保持上升。同样,冬至到三九,气温也因地面热量仍支出大于收入而持续下降,直到三九后开始上升。然而,这种经验也有区域局限性。中国大陆确实主要热在中伏和头伏,但沿海地区(海岸30~50千米以内)和岛屿在最热时期出现在雷雨前的五月份,那时还剩下两个月。在靠近赤道的南沙群岛,三伏期间是全年两个最冷的季节之一,虽然那里的全年气温变化很小。所以,热在三伏并不是热在第三伏(末伏),也不是热在整个三伏,而是主要在中伏,主要是热在中伏。说热在三伏只是为了与冷在三九抗争,记下来。所以,要实现热量收支平衡,出现最高温度还为时还晚。以山东为例,内陆地区德州全年最热,而山东半岛尖上同纬度的成山头却晚于8月中旬。同样的,沿海岛屿的全年最冷时段应该推迟到3月底。但奇怪的是,成山顶基本上还是冷在3月底。原因竟然是因为冬季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太强,北方沿海很难表现出这种海洋调节。直到长江以南才开始出现。例如,位于上海东部和东海的嵊埠列岛,最寒冷的时候在2月初。但即使在寒冷的三九季节,热度也在中伏。于哭笑不得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长江中下游出现了连续7天的罕见高温天气(当然是小资历史),比如武汉,日均气温高达32.4%至33.,导致许多人中暑。这就是著名的秋老虎。相反,1978年梅雨期间短暂,伏旱期提前。比如杭州7月上旬的平均温度为32.,下午的最高温度约18度,属于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
这句话不完全对,因为气温的升降变化,不仅取决于热量的收入,还要取决于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支出。当两者达到平衡后,气温才能掉头上升或降低。
全年最冷、最热的时段延到“三九”和“三伏”的原因
1、中国大陆上确实主要热在中伏和头伏,但沿海地区(海岸30~50千米内)和岛屿则热在末伏。云南地区最热的时间甚至出现在雨季之前的5月,那时离入伏还有2个月之久。
2、到了已近赤道的南沙群岛, “三伏”期间反是全年两个最凉季节之一,虽然那里全年气温变化本身很小。所以,“热在三伏”并不是“热在第三伏(末伏)”,也不是“热在全部三个伏”,而主要是“热在中伏”。说“热在三伏”只是为了和“冷在三九”对仗,好记罢了。
3、沿海及岛屿“热在末伏”的原因,是因为海水热容量比陆地土壤大,春夏季中升温速度慢,所以达到热量收支平衡、出现最高气温也晚。以山东为例,内陆的德州全年最热在7月下旬,而同纬度山东半岛尖上的成山头却晚至8月中旬。
4、同样道理,沿海岛屿的全年最冷时段按理也应后延。可奇怪的是,成山头仍然基本上“冷在三九”。原来,这是因为冬季中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太强大了,北方沿海难显这种海洋调节。一直要到长江以南才开始显现,例如上海以东,东海中的嵊泗列岛,最冷在2月上旬。
5、但即使在“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地区里,也有少数年份并非如此。1959年8月的18—2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连续7天历史罕见(当然也是1959年全年最热)的高温天气,例如武汉日平均气温高达32.4~33.4℃,造成许多人中暑。这就是著名的“秋老虎”。
本文来自作者[思枫]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pker.com/jke/217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思枫”!
希望本篇文章《“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原因》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三伏天每年都不同。头伏一般集中在七月中下旬,中伏集中在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之内,末伏集中在八月中旬前后。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原因不仅取决于热量的收入,还取决于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