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汤姆孙(Joseph John Thomson),1897年约瑟夫·汤姆孙发现电子也是亚原子粒子而为人所知,并在科学圈内引起了轰动,并最终于 190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因为发现了关于X射线衍射的布拉格定律,1915年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由于“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尔斯·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因发明云室而与康普顿同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因发现中子而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Patrick Blackett),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由于改进威尔逊云室方法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领域的发现,获得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考克饶夫(John Douglas Cockcroft),因利用人工加速的亚原子粒子进行原子核嬗变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汉斯·贝特(Hans Bethe),因在1938年解释了为什么恒星能够在长时间里向外释放如此之多的能量而获得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内维尔·莫特(Nevill Francis Mott),因为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与菲利普·安德森、约翰·凡扶累克共同荣获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因为“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而与其学生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一同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因为“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而与其教师安德烈·海姆一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原子核物理之父,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1929年与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因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沃尔特·霍沃思(Walter Norman Haworth),因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上的研究,获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
乔治·德海韦西(George Charles de Hevesy),因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获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因对植物生物碱的研究,获得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
亚历山大·罗伯图斯·托德(Alexander Robertus Todd),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被称为近代核酸化学的前驱,主要成就是对核甙、核甙酸的研究,弄清了核甙酸的结构和组成,首先合成了人体内几种重要核甙酸单体,也为核酸的双股螺旋体结构的胡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荣获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
梅尔文·卡尔文(Melvin Calvin),因与安德鲁·本森和詹姆士·巴沙姆发现卡尔文循环(或称卡尔文本森循环)而声名显著,196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John Charles Polanyi),因对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获得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1993年因开发了对DNA特定位置进行定点诱变法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阿奇博尔德·希尔(Archibald Vivian Hill),因其在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与德国科学家迈耶霍夫一起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翰·E·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因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与悉尼·布伦纳、H·罗伯特·霍维茨一起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因其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上的贡献而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一起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因为其于发展经济学上的贡献而闻名,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也是第一位拿到非和平奖的诺贝尔奖的黑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曾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学家,和迈克尔·斯宾塞、乔治·阿克尔洛夫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1年 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
1902年 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 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 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
1906年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 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 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 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 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 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 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籍犹太人)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
1922年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人)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
1923年 R.A.米利肯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1924年 K.M.G.西格巴恩(瑞典人)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詹姆斯·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1926年 J.B.佩兰(法国人)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阿瑟·霍利·康普顿(美国人)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C.T.R.威尔逊(英国人)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水蒸气的径迹
1928年 O.W 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人)发现物质波
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 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维尔纳·K.海森伯(德国人)创建了量子力学
1933年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发现中子
1936年 V.F.赫斯(奥地利人)发现宇宙射线;C.D.安德森(美国人)发现正电子
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0年 1942年未颁奖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本文来自作者[凝蕊]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pker.com/jke/232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凝蕊”!
希望本篇文章《曼彻斯特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约瑟夫·汤姆孙(Joseph John Thomson),1897年约瑟夫·汤姆孙发现电子也是亚原子粒子而为人所知,并在科学圈内引起了轰动,并最终于 190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