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去皮 主治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 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方剂名: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 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钦开水,汗出愈。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外感风寒,水湿内停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3、痰饮内停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本方证为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外有太阳表邪未解,故发热头痛,苔白脉浮;邪热内传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烦渴饮水;由于水蓄于内,不得输布,故水人即吐,即为“水逆证”。
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走肠间,而为泄泻;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亦可成为痰饮证,痰饮内停于下,故脐下动悸;痰饮上逆,则吐涎沫;气化不利,阻碍清阳,故头眩;痰饮凌肺,则短气而咳。以上所治虽临床表现不一,但病机都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主证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渗湿,通阳化气,兼解表邪。
方中重用泽泻,利水渗湿,为君药。茯苓、猪苓甘淡利水,健脾渗湿,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祛湿;桂枝助阳化气,解表散寒,共为佐药。五药合用,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饮自除。
本文来自作者[凡灵]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pker.com/jke/250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凡灵”!
希望本篇文章《五苓散的配方与治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猪苓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去皮 主治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