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彩句讲解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很符合客观规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门类的科学之间是可以渗透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作者开篇用这样富有哲理的话语引出下文的发现,使读者易于接受。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陆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通过比喻来作诠释,并给“泛大陆”下定义,将推理形象具体化,将板块运动的特点介绍得十分清楚。表达晓畅,语言周密。如“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汇聚”、“一个主要陆地”、“继续运动”、“重新分开”这几处,都介绍得十分清楚具体。读者可以通过想象来理解板块构造的理论。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冰箱,地球上的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
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冰箱”,十分形象,且富有生活气息。之所以说它是“冰箱”,是因为“地球上的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这里又通过列数字来印证前面的比喻。
4、“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呼应前文“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结全文。通过前面的想象和推理,得出这一结论。语言极有分寸感,例如“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强有力的证据”。
5、“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句话对上文起小结的作用,在上文分类别介绍了恐龙灭绝的两种不同说法之后来一个小结,摆明看法的分歧,启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出下文。这一句话单独成段,表明层次,显得眉目清晰。
6、“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说明了在适宜的温度下,斯石英可以返回到原始状态。就像金刚石在真空中加热可以恢复到碳的状态一样。“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插话表明金刚石是极其珍贵的,即使能够使它还原,也没有人会愿意这样做。这句插话如话家常,很富有生活情趣。
7、“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段话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的两种说法与理论至此告一段落,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这样的结尾显得很有层次感,结构很严谨,通过大量分析而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篇一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可以从书本、报刊、电脑等中查找,做好记录。
2.教师可制作课件。
二、课堂学习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入“恐龙”这一话题。
2.导读《被压扁的沙子》
①出示导读话题:
文章提出的两种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证明其中的一种看法是正确的?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②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探究,形成结论。
指名回答上述话题,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结论,多媒体展示:
观点:“撞击说”和“火山说”。
说明方式:提出两种看法,证明其中一种看法是正确的。
说明依据: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性质。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③教师小结:文章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
3.自读《恐龙无处不在》
①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②学生学法实践:
用上述学法自学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指名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三、语言实践活动
1.活动话题:我眼中的恐龙活动要求:依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恐龙及相关的话题。
2.活动话题:我来到了恐龙时代活动要求:合理想象,展现你的创意。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评价。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 子 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四)总结、扩展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本文来自作者[元柳]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pker.com/jke/273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元柳”!
希望本篇文章《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精彩句讲解》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彩句讲解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很符合客观规律。“他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