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attitude toward science翻译是什么?_1

《公众该如何看待科学》的翻译如下: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过去一百年间已经变化了许多,而且在未来的一百年里可能变化更多。有人想中止这种种变化,回到那个他们认为更纯洁更朴素的时代。但正如历史所表明的,过去并非那么美妙。过去对享有特权的少数人不算太糟,但即便他们也:无从享受现代医疗,而生育对妇女来说风险极大。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而言,生活是艰难、残忍而又短暂的。

不管怎样,即使有人想这么做,他也无法将时钟拨回到早先的时代。知识与技术不可能说忘就忘了。也没有人能阻止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所有用于研究的政府资金都被取消(现政府正是擅长于此事),竞争的力量仍将继续带来技术的发展。更何况,没有人能阻止探究求索之士去思索基础学科,无论他们是否会为此得到酬劳。

唯一能阻止进一步发展的办法或许是一个压制任何新事物的全球政府,但人类的进取心与创造力如此旺盛,即便这个政府也不会成功。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延缓变化的速度。

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无法阻止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至少可以努力确保科技带来的变化方向正确。在—个民主社会里,这意味着公众需要对科学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可以作出明达的决定,而不是把决定留给专家去作。目前,公众对科学存有矛盾之心。公众期望科技新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准的稳定提高能继续,但又怀疑科学,因为他们不懂科学。

那个在实验室里设法制造弗兰肯斯坦的疯狂的科学家的卡通人物清楚地体现了公众的这种怀疑。这也是人们之所以支持各种绿色组织的—个重要因素。但公众同时也对科学深感兴趣,尤其是对天文学,诸如《仰望星空(The Sky at Night)》之类的纪录片观众不少以及科幻小说读者甚多就是明证。

怎么样才能利用这种兴趣,向公众提供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以便其在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以及基因工程等问题上作出明达的决定呢?显然,必须把基础建立在学校课程上。但在学校里,科学往往被教得枯燥乏味。孩子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他们看不到科学与他们的周围世界的联系。更有甚者,科学常常是用公式来教的。

虽然公式是阐述数学概念的—种简单而精确的方式,它们却使大多数人望而生畏。前不久我写了一本通俗读物,当时有人告诫我说,我每使用一个公式就会使销量减半。我只使用了—个公式,即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公式,E=mc2。如果不用这个公式的话,也许我能多卖出—倍的书。

科学家和工程师倾向于用公式阐述观点,因为他们需要知道数量的精确值。但对我们其余的人来说,对科学概念有个质的认识就已足够,这可以用文字和图表来表述,大可不必使用公式。

人们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可以提供—个基本的框架。但如今科学进步的速度如此之快,个人离开学校或大学后新的发展层出不穷。我在学校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但基因工程和计算机是极有可能改变我们未来生活的两项发展。有关科学的通俗读物和杂志文章能帮助人们了解新发展,但即使是最畅销的科普读物也只有—部分人阅读。

只有电视能赢得真正广大的观众。电视上有些相当优秀的科学节目,但其他的节目把科学奇迹简单地作为魔术播出,既不加以说明,也不展现它们与科学观念的整体框架的关系。电视科学节目的制片人应该认识到,他们负有教育民众的重任,而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娱乐。

当今世界充满危险,因此就有了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玩笑,说我们尚未受到外星文明造访的原因在于:但凡文明发展到我们目前的程度,它们往往就自我毁灭了。然而我对公众的明智充满信心,因而相信,我们将证明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简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男,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1963年,霍金21岁时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时间简史》解读

在我看来,科普书籍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它应该建立在最基本的科学标准之上。在这些书中所包含的内容,虽然不必给出严谨的推导和证明,且可能书中的结论和方法在未来可能会被证实并不正确,但所述内容都应该依靠科学的方法得来。选择阅读这样的书籍,获得正确的知识应该是第一需求,在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谈论诸如趣味性和丰富性等等。一些心理学书籍、金融书籍甚至部分入门级的教科书,都应该算在科普书籍的范畴之内。

现代印刷业的发达,导致各种各样的书籍层出不穷。很多大众感兴趣的热门领域,诸如管理、心理、前沿物理(心理学和金融学,都是理论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不要凭感觉就将其纳入文科的范畴)等,总是在书店的货架上占据了大部分的位置。这些书籍抓住大多数读者关注叙述有趣,默认内容正确的特点,往往拥有华丽的外表,封面上写着引人注目的标语,但读过之后常常一无所得,甚至不知不觉就被灌输了错误的观念和信息。因此,选取一本合格的书,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快速的确定一本科普书籍是不是值得阅读,其实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真正的科学文章一般而言是很少使用形容词的,作者们大都希望通过严谨而简练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意思,而形容词正好与这一点背道而驰。当一本书的书名冗长而复杂,充满形容词和主观臆断,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博取眼球时,它成为好书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反而可能充斥着各种迎合读者口味,与科学相去甚远的观点和虚构的"事实"。但不使用形容词并不意味着书名必须要如论文一样晦涩难懂,一个好的科学作家会在严谨和形象之间做出完美的平衡。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的过程,与书名再贴切不过;再比如布莱恩?格林的《宇宙的琴弦》,为弦理论的美做出了最为形象的阐释。这样的书名严谨而又具有吸引力,如果看到这样的书籍,可以考虑进一步了解了解了。然而并不是说,一个没起好名字的书就该被我们果断放弃,由于一些所谓的科普畅销书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平淡的书名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因而导致现在很多外国译本的中文译名开始花哨起来,甚至曲解了原作者本来的意思。比如一本知名的心理学入门读物,英文名是<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被翻译成了《这才是心理学》,如果不小心错过,还真是一种损失。

这篇书评解读的,是世界科学著作的里程碑,霍金教授的《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Stephen Hawking)。

《时间简史》是全世界最知名,销量最大的科普书,没有之一。1988年出版后,曾经在畅销书榜上连续出现了237周,也就是四年半的时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畅销记录,这本书被翻译成了40多种文字,印了1000多万册,也就是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700个人,就拥有一本《时间简史》,所以霍金教授的一位学生开玩笑的说:“霍金教授的科普书,比麦当娜谈性的书还好卖。”

这些年,出现了很多叫《什么什么简史》的书,比如说《万物简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之类的,而霍金教授的《时间简史》,就是开创了这个命名方法的先河。

《时间简史》这本书并不是很厚,只有200多页,十几万字,但是书中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从宇宙膨胀到基本粒子,从黑洞到虫洞,霍金教授都进行了介绍。所以看完这本书,你对我们的世界和宇宙,会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

不过实话实说,《时间简史》这本书,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很友好——它太难了。因为对很多物理学上的概念,霍金教授只做了非常简单的介绍,有些更是一笔带过,没有一定物理学知识基础的人,很有可能根本就看不懂霍金教授在说些什么。 有机构做过调查,很多读过《时间简史》的人,除了开头第一章讲的那些段子和历史以外,其它的内容全都忘了,看了等于没看,而在Kindle上,《时间简史》的平均阅读进度只有6%,意味着很多人买来了《时间简史》,但是看了第一章就放弃了。

所以我振奋起精神,抖擞起余勇,试试给大家,把《时间简史》的精华,和霍金教授对于宇宙研究做出的贡献解读一下。因为当霍金教授委托他的两个中国学生,把《时间简史》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曾经说:“ 我希望让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我的研究。 ”

霍金教授认为,他自己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于奇点和黑洞的研究 ,所以这篇解读里,我按照时间的顺序,把霍金教授的重要理论,分成了三个部分——

首先是霍金教授和彭罗斯教授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点定理,这个理论跟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膨胀有关;

接下来是霍金教授提出了无边界的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没有边界,也没有起始和终结,这是对上帝的一次挑战;

最后是霍金教授证明了黑洞也可以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就被称为霍金辐射。

我们先来说说,霍金教授和彭罗斯教授证明的奇点定理是什么。

在二十世纪以前,人们一直默认宇宙是静止的,即使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已经说明,不同的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但是人们还是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维护宇宙静止的设想,甚至连大神爱因斯坦,都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提出时空是可以弯曲的,根据爱因斯坦的方程,宇宙并不是静止的,但爱因斯坦认为,这肯定是因为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所以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里,强行添加了一个“宇宙常数”,这样一来,根据修改后的方程来看,宇宙就变成静止的了。

但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科学家在观察其它恒星的时候发现,很多恒星,都发生了一种叫做“红移”的现象,意思就是说这些恒星都正在远离地球,本来人们认为,这些恒星的运动是随机的,也就是说有些恒星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也有些恒星离我们越来越近。

可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就是名字用来命名哈勃望远镜的那个哈勃)发现,绝大多数恒星,都是在远离地球的,而且这些恒星离地球越远,他们远离地球的速度也就越快。

这说明什么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假如你拿一个气球,在气球表面的不同地方用水彩笔画上几个点,接着给这个气球吹气,随着气球越吹越大,你画的那几个点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而且两个点离的越远,它们之间相互远离的速度就会越快。

这个气球,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宇宙,气球上的点,就相当于地球和其它恒星, 绝大多数恒星都是离地球越来越远,这就说明啊,我们的宇宙正在不断膨胀。

爱因斯坦在得知这个观测结果之后才发现,自己强行给方程加进去的那个宇宙常数,完全就是多余的,宇宙不是静止的,而的确就是在膨胀的,所以爱因斯坦后来说:“宇宙常数,是我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在发现了宇宙膨胀之后,科学家们,就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基础,找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来描述这个膨胀的宇宙,这就是弗里德曼宇宙模型。

科学家们发现,在弗里德曼宇宙模型中,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宇宙就会收缩,如果一直倒推到150亿年前,所有的星系之间的距离,就会变成0,就好像是整个宇宙,被紧紧的挤压成了一个点。

这个点,就被称为奇点。它就是,宇宙时空的开端。

奇点的性质非常特别,我们很难直观地去想象这是个什么东西,但是通过数学计算我们可以知道,奇点的体积无限小,弯曲程度无限大,密度无限大,引力也是无限大的。

这里有很多的无限小无限大,但是数学,其实是没有办法真的处理无限小和无限大的计算的,这就意味着,虽然弗里德曼宇宙模型是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的,但是 包括广义相对论在内的所有物理理论,在奇点这个地方,都失效了。

所以霍金教授说,奇点的出现,证明了广义相对论,也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因为在宇宙最开始的那一刻,它就失效了。

明白了奇点是什么,我们来看看霍金教授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他,又是怎样看待奇点的呢?

在奇点这个理论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同这个说法,据霍金教授说,爱因斯坦自己,都不太相信这个说法,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我们把时间一直往前推,不同的星系也不会碰撞到一起,而是会恰好错开。

但是霍金教授在读到了彭罗斯教授的一些相关研究的时候意识到,奇点理论应该是成立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霍金教授和彭罗斯教授一起,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而宇宙中确实有我们观测到的那么多恒星,星系等物质,那么宇宙在很久以前,一定是诞生于一个奇点之中。这个奇点,就是宇宙的开端。

这个理论,现在被称为彭罗斯—霍金奇点定理。

有很多人一开始不愿意接受霍金教授的这个研究结论,因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一个开端的说法,还有的人认为,这个结论违反了科学决定论,糟蹋了完美的广义相对论,但是没办法,因为霍金教授并不是信口开河,他是脚踏实地,用数学计算,证明出这个结果的, 数学不会骗人,而人也不能跟数学定律辩论。

所以现在,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承认,我们的宇宙,的确是诞生在一个奇点之中的。

我们说证明奇点定理,是霍金教授最大的科学贡献之一,但是后来,霍金教授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无边界宇宙模型,认为宇宙并不需要诞生在奇点之中。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霍金教授提出的无边界宇宙模型,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在前面我们说到,霍金教授和彭罗斯教授证明了奇点定理,之后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承认,我们的宇宙,是诞生在一个奇点之中的,宇宙诞生的那一刻,被称为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最主流的,描述宇宙起源的模型。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宇宙大爆炸模型,对宇宙起源时刻的描述——

大爆炸的那一刻,宇宙的体积是0,温度无限高,之后宇宙开始迅速膨胀,温度开始降低;

在大爆炸一秒钟之后,宇宙的温度降低到了100亿度,这大概是氢弹爆炸时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在大爆炸一百秒之后,宇宙温度继续降低到10亿度,质子和中子开始结合在一起,组成原子核;

之后,宇宙的温度继续降低,持续膨胀,在一百万年后,宇宙温度降低到了几千度,原子开始形成;

随着宇宙温度继续降低,恒星,星系这些物质开始形成;

到了150亿年后的现在,宇宙已经膨胀了很多很多倍,温度也已经很低了。

现在的宇宙温度,只比绝对零度高一点点了,但是宇宙的各个地方,还是残留着当时大爆炸的能量,而且我们还可以观测到,科学家们叫它微波背景辐射,就好像是充满了宇宙的背景噪音。

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听起来很玄乎,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是和我们今天的观测证据相符合的,所以呢,已经被物理学家们广泛接受了。

但是这个理论,还是让不少物理学家们有点儿尴尬,你看,从我前面的描述中,你能够感觉到,大爆炸是宇宙的奇点,那么,宇宙中一切的物质,甚至是空间和时间,都是大爆炸以后才出现的,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件,对我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宇宙时空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个很特别的边界和开端,这个开端,就是大爆炸奇点。

但问题是,就像我们在前面讲到的那样,大爆炸奇点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在这里,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失效了,人们根本不知道从这个奇点里,会冒出些什么东西,那么,宇宙现在所遵循的那些规律,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是谁规定了这些规律呢?

难道,真的是上帝吗?

由于这个问题,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很好地解释,所以也就给宗教界保留了一丝希望。

霍金教授回忆,1981年的时候,教皇邀请了很多科学家,召开了一场宇宙学会议,在科学家们演讲结束后,教皇说,大爆炸以后的各种历史,各种规律,你们都是可以研究的,但是大爆炸的那一刻,你们科学家就不要研究了,因为那是万物诞生的时刻,那是上帝的事。

霍金教授也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演讲,演讲的主题,就是无边界宇宙模型,霍金教授在听到了教皇的话以后,就在心里嘀咕,“看来教皇没听懂我讲的内容啊!”

因为此时,霍金教授提出的无边界宇宙模型也就意味着,宇宙没有开端,也没有诞生的时刻,所以,也就根本没有上帝的位置。

霍金教授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无边界宇宙模型是怎么回事儿。

我们之前在提到奇点定理,和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

但这个前提,其实未必站得住脚,这并不是说广义相对论错了,而是说,它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没有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

在二十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两大发现,也是当今物理学中最基础的两大理论,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

一般来说,相对论管的是宏观领域,比如星系运动什么的,而量子力学管的是微观领域,比如说粒子运动的问题,在研究一般理论的时候,这两套体系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霍金教授认为,在研究大爆炸奇点的时候,就必须要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了,他认为,奇点定理已经说明了,在大爆炸奇点这种极端情况下,广义相对论已经不能很好地描述宇宙了,在这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量子效应。

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宇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有无限长的时间,要么就有一个大爆炸奇点这样的开端,但是,如果把量子力学引进来之后,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可能,也就是一个有限无界的宇宙。

有限无界的意思是,宇宙时空是有限大的,但是却没有边界。 听着是不是有点儿晕?还有点儿自相矛盾?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很容易明白了:

我们用地球来做一个类比,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有限大的星球,我们知道它的直径和大小,但是,地球是没有边界和开端的,如果你在地球上一直走一直走,是永远不可能走到一个地球的边界的,更不可能掉到地球外面去。所以地球,就是个有限无界的星球。

霍金教授的无边界宇宙模型,就是一个空间和时间交织在一起的四维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时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范围上是有限的,但是却没有形成边界,也没有形成奇点,时空上的每一个点,就像地球上的某个点一样,没什么特别,科学规律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都适用,不会发生失效和崩溃。

在无边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没有一个特别的奇点,也就不需要上帝来指定一个特殊的规律,按霍金教授的说法就是,这个宇宙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不会受任何外在事物的影响,没有什么创生和消失的时刻,这样一来,这个宇宙,也就不需要上帝来创造它了。

需要注意的是,霍金教授自己也反复强调,无边界宇宙模型,目前还只是一个设想,相当于是他的一家之言,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仍然是大爆炸模型。

当然了,无边界宇宙模型也不是信口开河,它是希望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而且也是可以被检验的科学理论。

前面这两个理论,都是跟宇宙大爆炸和奇点有关的问题,除了这个领域之外,霍金教授在学术上另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于黑洞的研究,所以我们接下来看一看,霍金教授,对于黑洞的研究,做出了什么贡献,他为什么会说黑洞并不是那么黑的?

我们先来看看黑洞是什么。

这要从恒星的原理来说起,我们都知道,物质之间会产生引力,而且质量越大的物体,所具有的引力也就越大,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具有非常大的引力。恒星受到自身引力的影响,就会有一个向内部坍缩的倾向,那么既然如此,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太阳还是那么大呢?为什么没有因为内部引力,而坍缩变小呢?

这是因为,在太阳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支撑力,可以和引力相平衡,太阳内部温度很高,原子序数是1的氢原子之间剧烈碰撞,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序数是2的氦原子,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聚变),就相当于太阳内部有无数的氢弹,在不断的爆炸,这就会给太阳,提供一个支撑的斥力,这么一来,当太阳的引力和支撑力相互平衡之后,恒星就可以保持稳定了,所以太阳至今,也没有坍缩。

那么问题就来了,恒星内部的支撑力,是靠这些“核原料”来支撑的,但这些原料,早晚会有烧完的一天,一旦烧完,恒星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的坍缩,这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恒星的最终归宿有好几种可能,如果恒星的质量比较小,那么坍缩到一定程度,它的引力,就最终会和内部粒子之间的斥力相平衡,最终变成中子星或者白矮星,但是如果这个恒星质量巨大,比一个半太阳还要大的话,那么它内部粒子之间的任何斥力,都不足以抵消引力,那么这个恒星就会一直坍缩下去,变成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黑洞。

明白了以上黑洞的形成原理,黑洞的性质就很好理解了,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引力,任何物质,包括光,只要进入了某个临界区域,就永远不可能逃出黑洞了,如果有人靠近黑洞的话,巨大的引力,就会迅速的把他拉长,撕裂。

从外面来看,如果连光都无法逃出,那么黑洞,当然就是全黑的了,这也正是黑洞得名的原因。但问题是,黑洞这种吸引一切的性质,却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冲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黑洞这种东西,应该有温度,只要有温度,就应该向外发出辐射和粒子,黑洞也不应该例外,但前面说了,连光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怎么可能有粒子能从黑洞中跑出来呢?

其实,包括霍金教授在内的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很困惑,但是利用量子论,霍金教授后来成功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霍金教授发现,黑洞的确会向外发射粒子,但这些粒子,并不是从黑洞里面跑出来的,而是从黑洞边缘空虚的空间中,无中生有的变出来的。

要理解霍金教授的这个说法,最关键的是要理解,量子论中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说的是,当我们对粒子,引力场,电磁场等进行测量的时候,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对其中的一个物理量测量的越准确,那么对另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就越不准确,比如说你对一个粒子的速度测量的越精确,那么对于这个粒子位置的了解,就越模糊。人类不可能同时掌握一个粒子的精确位置和精确速度。

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即使是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空虚的空间,在微观上其实也是波澜起伏的。你想啊,如果有一片空间完全是空虚的,那就代表着其中引力场或者电磁场的强度是零,变化率也是零,这两个物理量,就同时被精确的掌握了,这显然就违反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不可能的。

那么空虚的空间里,到底是什么情况呢?非常神奇,在空虚的空间里,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成对儿的粒子,为了保持能量守恒,这些粒子,有的带有正能量,有的带有负能量,他们碰撞在一起,又会同时湮灭。

说到这一步,我们就可以看看霍金教授的解释是什么意思了。霍金教授提出,黑洞的边缘,虽然看似是虚空的,但其实是在一刻不停的产生成对的粒子,其中带有负能量的粒子,就会被吸到黑洞里面去,但还有一些带有正能量的粒子,可以从黑洞的边缘逃脱,跑到其它地方去。那么当我们站在黑洞外面看的话,看起来就像是,黑洞不断地在向外发射着这些粒子。这就是黑洞辐射,也叫做霍金辐射。

正是因为有这种辐射的存在,霍金教授才会说,黑洞并不是完全黑的。

霍金辐射在物理学上,是一个极富价值的理论,因为黑洞的诞生,是用广义相对论算出来的,黑洞的辐射,又是用量子力学解释的,也就是说,霍金辐射,是把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结合起来的一次尝试,所以虽然霍金辐射没有被观测到,但是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到这里,《时间简史》的精髓,也就是霍金教授对于宇宙研究做出的贡献,我们就说完了。

我们再来整体复习一遍——

我们讲到的第一点,是彭罗斯—霍金奇点理论。奇点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弯曲度,密度和引力无限大的点,两人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而且宇宙中的确有我们观察到的那么多物质,那么宇宙就必然诞生在一个奇点当中;

我们讲到的第二点,是霍金教授提出的无边界宇宙模型,在现在主流的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有一个起点,就是大爆炸奇点,但是在大爆炸的那一刻,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失效了,所以科学家们还说不清楚,为什么宇宙必须是现在这样的,还有人说,那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刻,所以用科学无法解释。跟宇宙大爆炸模型不同,霍金教授在他的无边界宇宙模型中,引入了量子力学,认为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因此也没有奇点,没有开端和终结,这样一来,就不需要上帝来创生宇宙了;

我们讲到的第三点,是关于霍金教授对于黑洞的研究,也就是霍金辐射。霍金教授提出,黑洞并不是完全黑的,它也会发出辐射,根据不确定性原理,黑洞边缘的虚空,其实也不是完全空无一物的,而是不断的产生成对儿的粒子,其中有些粒子被黑洞吸收了,但是有些粒子,却从黑洞边缘逃出去了,这就相当于,黑洞在向外发射粒子。这种现象,就是霍金辐射。

本文来自作者[含雪]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pker.com/jke/4341.html

(5)

文章推荐

  • 粉底棒怎么用 粉底棒使用方法

    粉底棒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底妆产品,很多彩妆品牌都推出了粉底棒,粉底棒使用起来快捷方便,深受大家的欢迎与喜爱,成了不少女生的底妆首选,那么粉底棒怎么用?粉底棒使用方法。粉底棒怎么用1、粉底棒使用方法:粉底先用粉条在分别点在两颊、下巴、额头处,接着使用粉底刷将粉底均匀刷开即可。如果怕粉底棒太干

    2025年09月08日
    17
  • 欧莱雅葡萄籽系列的适合多大年龄的用

    欧莱雅葡萄籽系列适合18岁以上的使用,因为欧莱雅葡萄籽系列的主要功效是帮助保湿补水、美白提亮、抗氧化和增强肌肤的抵抗力等,能够有效改善肌肤干燥缺水、暗沉发黄和初期老化等。所以欧莱雅葡萄籽系列对于年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要觉得适合自己的肌肤就可以使用。根据欧莱雅官方旗舰店客服的回答可知,如下图扩展

    2025年09月08日
    13
  • 你玩过大型单机游戏像GTA5这样的嘛?

    网上有关“你玩过大型单机游戏像GTA5这样的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你玩过大型单机游戏像GTA5这样的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其实如果当你第一次接触大型单机游戏,那么你应该会觉得蛮好玩的。首先它的画质就比一般网游要

    2025年09月09日
    19
  • 葡萄籽面膜有什么功效

    摘要:葡萄籽面膜就是使用葡萄籽提取精华制造而成的面膜,由于葡萄籽本身的特性,因此葡萄籽面膜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淡化色斑、美白肌肤、保持皮肤弹性,减少皱纹等功效。那么我们如何正确使用葡萄籽面膜呢?其实,使用方法很简单,清洁面部之后涂一层护肤水然后就可以使用了。使用后记得洗脸,再进行正常护肤即可。下

    2025年09月10日
    17
  • 水性洗性甲水和油性洗甲水哪个好 洗甲水和卸甲水有什么区别

    洗甲水和卸甲水从字面上来看是有点相近的意思,但是两个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那么水性洗性甲水和油性洗甲水哪个好呢,洗甲水和卸甲水哪个好呢。水性洗性甲水和油性洗甲水哪个好?1、水性洗甲水优点:既然叫做水性洗甲水,那么它的质地看起来就跟水一样,流动性比较强的它适合用来卸除普通的单色指甲油,只需用化妆

    2025年09月12日
    15
  • 重庆学厨师去哪个学校好-

    网上有关“重庆学厨师去哪个学校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重庆学厨师去哪个学校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重庆学厨师口碑较好的有:蓝带厨艺学院(分校)、新东方烹饪学校(分校)、重庆烹饪学院、重庆倾品餐饮培训、美味烹饪学院。具体介绍如

    2025年09月13日
    15
  • 民用建筑水电纸上MEB线,PE母排,PE线各代表是什么- 民用建筑水电纸上MEB线,PE线各代表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民用建筑水电纸上MEB线,PE母排,PE线各代表是什么?民用建筑水电纸上MEB线,PE线各代表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民用建筑水电纸上MEB线,PE母排,PE线各代表是什么?民用建筑水电纸上MEB线,PE线各代表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2025年09月17日
    23
  • 如何做小麻薯手帐

    小麻薯手帐做法如下:1、首先我们准备一张纸,先在左下角贴上小麻薯贴纸。2、接着在右上角我们也贴上一个兔子和小熊的贴纸。3、然后我们在边缘画出**的线条,在用彩色笔画上虚线。4、然后我们在空白的地方画上**的线条,这样小麻薯手帐一页就做好了。5、接着在另一页上边贴上小麻薯吃东西的贴纸,右上角贴上向日葵

    2025年09月22日
    15
  • 北京研学旅行有哪些地方

    近日,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跨省团队游的恢复,暑期旅游市场开始趋向火热。推荐景点|避暑胜地北京清凉谷在家抱着手机的你,是不是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怀念说走就走的日子呢,按下暂停键的旅行,是时候再次启程;迈出家门携爱人孩子,来北京清凉谷旅行,一起感受夏日里难得的清凉,看一看久违的诗和远方

    2025年09月26日
    14
  • 52种常见灌木辽阳绿化有一种树种子长的彖长长的江豆臼叫什么名字

    你说的是菜豆树吗菜豆树,别名:山菜豆、苦苓舅、豇豆树、辣椒树、接骨凉伞、森木凉伞、朝阳花、牛尾木、豆角木、牛尾豆、蛇仔豆、鸡豆木、大朝阳、跌死猫树,拉丁文名:Radermacherasinica(Hance)Hemsl.),紫葳科、菜豆树属小乔木,叶柄、叶轴、花序均无毛。2回羽状复叶,稀为3回

    2025年09月30日
    15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含雪
    含雪 2025年10月04日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含雪”!

  • 含雪
    含雪 2025年10月04日

    希望本篇文章《public attitude toward science翻译是什么?_1》能对你有所帮助!

  • 含雪
    含雪 2025年10月04日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含雪
    含雪 2025年10月04日

    本文概览:《公众该如何看待科学》的翻译如下: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过去一百年间已经变化了许多,而且在未来的一百年里可能变化更多。有人想中止这种种变化,回到那个他们认为更纯洁更...

    联系我们

    邮件:机氪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