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词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基本解释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详细解释
1. 本谓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2. 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仆固怀恩 叛 唐 , 李日月 为 朱泚 将,而其母皆知逆顺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彼岂有真才实学,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灭亡》四九:“但是她一旦离开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感觉到剧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与“意识”、“认识”相关,属于道德哲学的研究范畴。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词形(conscience)。从英文看(conscience)。,源于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识、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conscience成了“内心、意识”的代名词。在赋予道德意义之后,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来专指“按良心办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 。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良心的自我发现有两个结果: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要么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终要归因于良心: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坏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受良心的谴责,则属于只有靠严厉的惩处才能纠偏的行为。毫不夸张地说,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 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耻、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题记]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西塞罗,《论辩集》。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密切关系的范畴。首先,良心与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联系。良心以公正与仁慈为基本准则,又对公正与仁慈原则的落实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与正义感,具有“恻隐之心”。良心可以视为公正、仁慈原则等等的内化。良心不仅包容正义感,也含有仁慈的驱动存在。其次,良心与义务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良心是对道德义务的内心体认。所以义务是主体良心体认的对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质。但一旦义务转化为良心,则义务对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是因为,良心具有主体自由的特质,而义务则具有相对强制的特征。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说:“履行善就意味着履行义务,而我们的义务看来并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义务和爱好之间就有一种冲突。在行动之前,义务的情感反对爱好;它作为阻止物而活动;在行动之后,如果爱好在行动中胜过了义务的情感,义务就做出谴责:说做爱好以为善的事情是坏的。对于我们本性中这种反对爱好和在责任和义务的情感中表现自己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良心。”[1] 包尔生还指出过:“确实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们称之为风俗和良心的东西,缺乏个人在其中通过审慎和畏惧控制自己行为的东西,能够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养成一种对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习惯,那你很快就会对任何事情也都满不在乎”[3]。所以,良心无论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个体的道德生活都有极大的意义。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
道德
道是上帝的意识、上帝的灵、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维护宇宙有序运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对道认识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圣人和贤哲具备的内在品质,是维护人类社会沿着理性、祥和、健康、快乐道路前进的动力。
道德就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法力和动力。
圣人具备道德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奥妙,德概括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质。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圣和谐一体的所有内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贤人的品质,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恒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圣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圣人不能具备,当今社会谁敢说"我具备了道德"?如果有人说"我正在认识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经了不起了,已经超凡脱俗了,已经进入了贤人的行列,可以归入"可雕"范围,他已经激动得彻夜难眠,心潮澎湃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对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经》对道和德进行了概括和简要的阐释,要认识道德,最好从理解《道德经》开始。
无神论者心理发育天生有缺陷,"一阴一阳谓之道,"可他们只阳不阴,只要半个世界,《庄子》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虫永远不知道自然界还有春天、秋天和冬天,无神论者永远不清楚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个反物质世界,所以,无神论者永远也具备不了道德。
那么,是不是说有神论者就可以认识道德、具备道德呢?有神论者若不具备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变成鬼怪,比无神论者更可怕,祸害起人类社会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神论者只能对人的肉体和思想实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论者将会对人的灵体和精神实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类要想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最好是所有政党和宗教都逐渐消失,由圣人来实施教化,由贤人们去管理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凡俗人对圣人有一种天生的偏见,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爱钱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也是为了钱,爱名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是为了出名,爱权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就是为了掌权。
一群羊总怀疑牧羊人心怀叵测:"这个牧羊人总拿着鞭子在威胁我们,总让我们聚在一起,不让我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到庄稼地里去饱餐一顿,到河对岸去吃个痛快,这家伙肯定想当我们的头羊,想当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愿意变成一只羊,去当羊群的王吗?
当年许多人想使耶稣当以色列的王,耶稣当了吗?躲之惟恐不及啊!
释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统江湖",可他想吗?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当王。
凡俗人揣摩圣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恻度大海蛟龙行为,可以理解,只不过太荒唐。
---------摘自:法船网
本文来自作者[浅墨入画]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pker.com/jke/536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浅墨入画”!
希望本篇文章《何为良心和道德》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良心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词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