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释名
“梅”字何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作了说明,他说:“梅,古文作某,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某,书家讹作‘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李时珍从梅形、梅声、梅史等方面道出“梅”字的来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为我们大家熟悉的成语,它出自于一个典故。《世说新语》载:“魏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孙亮明察秋毫
相传孙亮出西苑,想吃梅,就派手下黄门到中藏去取蜜渍梅。取来发现蜜中有老鼠屎。是黄门所为还是藏史所为?下官建议将两者均治罪,孙亮说:“此易知耳。”就命令手下掰开鼠屎,发现屎里干燥,孙亮大笑说:“必是黄门所为。”原来以前黄门向藏史要过蜜,藏史未给,遂起报复之心。
华光月夜画梅
宋代出现了专一画梅的画家——仲仁。仲仁是衡州华光寺僧,曾是寺内主持,人以华光称之。《画梅谱》云:“华光道人方丈植梅数本,每花放时辄移床其下吟咏终日,莫知其意。偶月夜未寝,见窗间疏影横斜,萧然可爱,遂以笔规其状,凌晨视之,殊有月下之思。”有人说墨梅就出于此。
孝行感花
相传古时有个龙广寒,侍母很孝。6月1日,其母生日,忽见北窗外一枝梅花盛开,人皆以为孝行所感。有人遂称此梅为“孝梅”。广寒活了108岁,死时童颜鹤发,人称奇。(出自《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
梅梁湖生花
《具区志》云:“梅梁湖在夫椒山东,吴时进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后每至春首,则水面生花。”
杜甫植梅
《延安府志》载:“鄜州梅柯岭在州南3里,相传有梅树为杜甫所手植。”
梅花名志
相传唐玄宗时贤臣宋璟,少年时两度应试未中,一度沮丧消沉。一日见墙隅古梅,冒寒而放,由此启迪立志奋发,终于名扬天下。
评梅诗
《竹坡诗话》云:“林和靖赋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有200多年。苏东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诗,“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此语一出,和靖之诗即暗然。后来又出现张云潜诗“调鼎当年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和曾公衮诗“调鼎当年花得似,暗香唯有月明知”,此两句虽不及东坡高妙,却能使人感到别有趣味。
梅妻鹤子
宋代隐士林逋比陆游更痴于梅花,他一生甘于淡泊,隐居于杭州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市,不仕不娶,终日以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他的咏梅诗中,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人们称赞,是千古绝唱。
梅雪相争
梅与雪相争谁输谁赢呢?宋代诗人卢梅坡作了一回公平的裁判,他道:“梅雪争春不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月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义葬梅花岭
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扬州抗击清军时,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他把梅花视为神圣的象征。梅花岭,扬州广储门外的一个土山,山上梅树很多。战后其后辈“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此。(出自《鲒埼亭集外编》)
郑板桥画寒梅
兴化一财主,久仰板桥的大名,多次请求板桥为他作画,但板桥始终没有答应。最后,板桥在其友人的说服下,才勉强答应下来。但他不收画钱,却要求财主减收农民的亩税,否则不画。财主只好忍痛答应了。作画时,财主要求板桥画牡丹,因为牡丹象征富贵。当板桥画完后,财主大叫一声:“好!”书童受惊,不慎将墨汁滴到画纸上,财主见此,正要打骂书童,板桥却说:“如此正好。”于是挥笔一就,一枝寒梅跃然纸上,并作诗云:“画了牡丹又画梅,富贵贫穷各一边。人云牡丹显富贵,我赞寒梅占花魁。”
只有梅花是知己
鲁迅曾精辟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请人为他篆刻过“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
梅痴吴昌硕
近代金石书画艺术大师吴昌硕爱梅成痴,在江、浙、沪一带传为佳话。他曾作画题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在他谢世前一年的春天,已是84岁高龄的他还偕同其子和门生,扶杖去超山赏梅。逝世后,他的亲属遵吴先生的遗愿,将他的陵墓营建在超山上。
梅头触竹
“岁寒三友”盆景,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关于它有一段趣闻逸事:在抗战期间,无锡名画家江寒汀,曾在上海会合画坛友好开设“大观艺圃”,专供同道临场挥毫,交流画法,并且附设园艺部,出售一些艺术盆景。一次,有一市侩登门索制贺岁盆景,画师们见他出言盛气凌人,为了教训他一番,故意把一株梅树作半悬崖式,低垂的枝头碰及下面矮竹叶丛,粗看之下,颇具诗情画意。这个人自命风雅,摇头晃脑鉴赏一番,捧着就走。这时,画家们哈哈大笑。原来盆景中的“梅头触竹”是隐喻他“霉头触足”之意,这是当时旧社会上海滩上那般财迷心窍市侩们在新春佳节之际,最犯忌的一句话。这虽是一则笑料,却也是一个艺术的妙用。
名人的趣闻轶事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上,夏姬是最为美艳,妖娆的美女之一.春秋时代,*风尚止,秽闻却层出不穷,夏姬便是其中魁首,因她曾与三个国君有染,故被称为“三王之后”,她先后嫁了七次,故称“七为夫人”,又有九个男人死于她的采补之术,故称“九为寡妇”.同性恋古代又叫龙阳之好,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男宠龙阳君,明朝时还有一位比皇帝年长近20岁的妃子,竟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就是明宪宗的万贵妃,万贵妃做了20余年有实无名的皇后,她比明宪宗朱见深足足大了19岁,却得皇帝专宠,让明宪宗的两位皇后一位被废,另一位成为傀儡,她骄纵横行,翻云覆雨,迫害后宫妃嫔,结呐朝中大臣,即便如此却不失宠于明宪宗.
一、王夫之“嫁书”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王夫之高兴地捡起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二、袁枚“吃书”
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袁枚自然是善吃者。“善吃”就是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李时珍“啃书”
李时珍从小跟父学医,22岁当医生,博采经方、单方、验方,外治内服,疗效显著。他发现《本草》错误很多,品种不全,决心重修。经27年辛勤劳动。“啃书”无数,遍访名山大川,搜集药物1289种,插图1160幅,处方11096个,于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
四、王亚南“绑书”
我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他在从红海向欧洲驶去的船上,因遇海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请餐厅的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服务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谁知他却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五、闻一多“醉书”
诗人闻一多新婚那天,亲朋好友一大早就拥入家门前来贺喜。可好久不见新郎出来,人家都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人们才在书房里找到他。他仍穿着那件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兴味正浓。于是家人都说这个大喜时刻不能让他看书,因为他一看上书就会“醉”。
六、华罗庚“猜书”
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当他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思考一会,猜想书的布局谋篇,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维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本文来自作者[水海]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pker.com/jke/619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水海”!
希望本篇文章《有关梅花的名人趣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梅释名“梅”字何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作了说明,他说:“梅,古文作某,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某,书家讹作‘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